当前位置: 博天堂ag-博天堂网页版>专题专栏>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博天堂ag

2023-06-01 17:45 来源: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 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强固民族脊梁。为此,我们约请专家共同探讨如何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契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坚持三位一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可在国家推广、社会普及和家庭教育三个层面,坚持“国家—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全覆盖、立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三者又各有其侧重点,国家层面注重导向、社会层面注重实践、家庭层面注重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注重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指南。从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战略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群众导向和实践导向特征。战略导向聚焦使命愿景,目标导向回答时代之问,问题导向化解现实挑战,群众导向彰显价值旨归,实践导向指明实现路径。这“五个导向”为新时代持续做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提供重要遵循。

讲清楚增强文化自信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用好文化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容,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又影响着文化自信的强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注重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以弘扬红色文化为着力点从五个方面应对困境与挑战:凝练和解读红色文化的内涵意蕴,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弘扬和挖掘红色文化的潜在价值,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提炼和升华红色文化的道德力量,铸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创新和发展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发掘和培养红色文化的人才队伍,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后续力。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党和国家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精神根脉与思想资源、价值内蕴、培育路径等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形成了系统性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弘扬的科学理论,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了文化熔铸对于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价值及相关实施措施。文化熔铸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实践途径的整合、内化和外化的联结以及社会整合与建构功能的发挥。通过建构制度、优化机制、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措施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推进文化创新,是有效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注重引领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大众文化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应着眼系统性的视角,加强主导文化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对社会舆论的引领和对社会生活的引领,优化大众文化的生成机制即强化生产者的文化自觉、提升消费者的文化审美、增强传播者的文化责任、创新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是促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之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思想话语权的战略要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流价值引领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人们价值诉求的“最大公约数”,体现出整体性与层次性的内在统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紧密相连;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独特魅力,展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高度契合。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点在于,培育文化自觉和价值自觉,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和价值定力;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导向,培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注重制度化和常态化,不断彰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思想领域中的先进理念。

深刻理解把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辩证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只有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规律,立足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境遇,辩证地认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更好地朝着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迈进。

坚持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与源。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仅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批判性继承,还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的发展本身是一个传统与当代、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过程。具体而言,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同时也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所谓批判性继承,就是要剔除传统文化中的落后的、腐朽的、消极的成分,而创新性发展关键在于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文化的自信自强蕴涵着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文化精神、文化传统的返本开新、吐故纳新。只有将植根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经受住时间和实践检验、锤炼的积极向上、沁人心脾的文化价值观发扬光大,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才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涵育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时空转换、接续创造中推动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担负起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任务。

坚持服务人民与依靠人民辩证统一

一方面,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浸润、熏陶、教化和激励。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文化自觉性,一定程度上是人作为文化存在的塑造和表达,深刻影响着文化的自信自强。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仅要着眼于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要,推动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还要落脚于促进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服务人民和依靠人民辩证地统一起来。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首先就要站稳服务人民、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立场。因此,不仅要创造出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而且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其次就是要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公民文化、增强公民意识,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才能真正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中的主体性作用。

坚持系统规划与要素协同辩证统一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一项包含主体、资源、制度、载体等多方面要素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从整体上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作好全面部署、总体安排,统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而且要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性,促进文化理论与文化制度、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等相互协调。辩证地认识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文化现代化、文化复兴之间的逻辑同构,强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创新创造、文化软实力提升之间的协同共进。在优化布局、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有条不紊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要求:“促进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实现文化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文化的构成和发展本身是一个多元、综合的系统。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既需要从纵向上认识和明确其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需要从横向上把握文化自信自强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铸魂、赋能作用。只有深刻把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才能谋全局、抓统筹,把坚定文化自信、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变为生动实景。

坚持开放包容与坚守立场辩证统一

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是自说自话,一方面,要放眼世界,在世界文化交往、世界文明对话之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择善而从,含菁咀华,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其他民族、国家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不仅要摒弃错误的文化思想,而且要警惕和防范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因此,立足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只有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民族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关系,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传播中增强文化免疫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随着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逐渐成为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交往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坚持开放包容与坚守立场辩证统一,找准和抓住不同文化的价值共鸣,消除文化隔阂,加强文化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同时,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文化发展、交流、传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才能推动中华文化更加从容自若地走向世界,在融汇中西、增进共识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对于民族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因素,是最基本的力量。文化自信呈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现实发展道路的自信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是最深沉的力量。文化自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兴盛,营造和谐的文化生态和提升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是最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赋予文化自信这种独特力量的内在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绵延不断的精神支撑,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学理层面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融互通的内在机理,拥有诸多相通的文化价值诉求。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价值,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是百年的成果与经验,更形成一种文化推动力,促生了蔚为壮观的当代文化图景。

文化自信是最深沉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先进性,具有深刻的实践基础、道义基础和科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深厚的文化涵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外在要求。两者的深度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了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渊源,有效地增强了中国先进文化软实力的历史基础。

文化自信是最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新要求,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根”;弘扬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自强之“魂”。三种文化相互影响、有机融合,构成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三种文化之间既一脉相承又有各自的特点,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联结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力量。

(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网)

网站地图